郑皓中:画家和他的画室

文/李欣阳

从地铁站步行回画室。他停住脚步,以便更好地领略路边草丛里的花。“多好看啊,漂亮……”眼睛在笑,额头也像是在笑。在听者的耳朵里像是一个问句,他说:“绘画无法重现这样美的自然吧。”这样的时刻的确是在询问,为什么绘画?为何还继续画画?所幸的是,怀疑的时刻并不多,更多时候,画家拿起笔,就能在你的眼中开辟一扇新的窗户,让新鲜而未能预期的笔法携带着空气吹拂进来。

当我思考画家与画室的时候,想到的都是画面中隐藏不见的行动。微乎极微,最为基本的动作,例如握笔的方式、笔与画布相接触的一刹那控制手腕的姿态;还有整个身体的参与,视觉的调动,视觉的选择通过身体律动留存下印记。随着绘画展开,呼吸的猫、狗和人,萨克斯风和其他静物络绎登场,颜色、线条、种种细节纷纷魔法般地被吸附上去。在一个颇为传统的画室情境中,一切都可以是画。郑皓中的难题和他的任务便是在于将眼前的捕获,并用严谨的松散把它们组织成自己的东西。起笔登场的时候,许是端着一些属于画家角色的姿态,画到了某一步,创作的头脑开始占领上风,越来越顺理成章地消化和改造作为原料的激情。

画到另外一步,静物台上的红色绳子几乎是完美的(《静物台序曲(正)》2023),红色和墨蓝色两种稚拙的线条波段在回响,而浅淡明净的灰色像轻轻的骨骼,这个步骤让人满意,但艺术家对于这张画的愿望和欲望还没有满足,间隔几天之后,还要问问自己,你想画什么?而那些被拉长看似无聊的间隙,则是填充了句与句之间缝隙的标点符号,它们和语句同等的重要。换句话说,即便是最没有意义的插曲里,都包含着成为起因、引出今后其他事件的可能性。

在艺术家郑皓中的个展 “室内围栏次中音萨克斯鼓起锯子人声静默转A大调乐句”中,作品是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答案,带着少许的疑问,表明了绘画这一传统媒介的韧性。如果关心绘画,就会发现郑皓中的绘画独特的品质:克制与松弛、即兴与格律。还有延伸出的许多对反义词:内与外、主流与边缘、自由与牢笼、冷清与热闹、个体与人群,许多个化为一个。以不同造型语言(音符和乐句)组合和叠加出来的形体,不包含具体的叙事,却能够产生人与物关系之间的情绪勾连和丰富想象,以此提醒我们,题材的完整度可以通过情感表达而得到统一,而并非仅限于一致的风格,并非只有通过重复的图样,才能生成语言,呈示一种观点。

展览中的两幅一正一反的静物台,与封锁窗中的自画像《窗内小调》一同,强调了“画室”和“画家”这两个属于19至20世纪的名词正是展览的根基和底色。自2013年,郑皓中的绘画就注重画家的主体性在场。在那时候,这意味着从自我经验中进入一个创造的角色,换言之,传统画家更像是其扮演的角色。“我画什么都是在画自己,”他说出的话偶尔因为狂妄而听起来有些惊人,不过细想也会被话语中的诚实打动,“画家始终在描绘自己,眼前的物是自己放任的探索,直到挖掘干净,开始告辞。” 郑皓中奉献给绘画他的世界观,而不是一个具体清晰的观点,他需要与观众共同来完成关于个体、群体和时代关系的思考。

后来的几年,艺术家在深刻与自我相处的时间里,反而敏锐地意识到了自己与当代的关系,他开始将主体与世界的分隔在画作中表现为窗的意象,进而在过去的那一年,当画室的囚困成为一个城市的共同命运,他又将自己特有的经验转化成为人类的境遇。与其说是把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或是遥远的记忆描摹在画布上,不如说他在以绘画的方式制造着一个又一个不断要让我们回去的原点,还有将要去到的地方:生命中隐隐预期过的,却仍然会在发生的时候令人感到震颤的事件。

“我想换一个画室,一个有院子的房子,只要不漏雨,够大就行,周围没有紧邻的房屋,要有树木和杂草。” (引自艺术家2017年自述)六年过去了,他的画室还在这里,不论修补过几次,还是要在雨急时担心雨水滴答淋湿了画布。而这不可抗拒的命运,恰恰给了他抗拒命运的机会。

Q&A

Q:首先比较好奇,在上海BANK画廊举办的个展《室内围栏次中音萨克斯鼓起锯子人声静默转A大调乐句》为什么取了一个复合而略显冗长的标题?

郑皓中:题目是我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李然一起想的,他来看过上海自由艺术大乐团的表演,当时其中一位表演者照骏园使用了锯琴,所以标题中的“锯子人声”也许是那次表演给他的启发。李然也有学习乐器和乐理的经验,练习过爵士乐的标准曲,他会自然地想到“转A大调乐句”。这个题目是我俩你一句我一句组合出来的,里面包含了他对我的理解和我自己对这个展览的理解,它有关于囿于室内的限制。不过,乐器的自由正是由曲调的限制,起承转合的限制展现的。用复合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标题或是展览是贴切的,因为我的作品不追求统一的风格。

Q:这次的展览源自同样是艺术家的李然对你的贴心体察与深入剖析,艺术家策展的特殊性在新闻稿、展陈方式和开幕表演中都有体现。在与李然讨论展览的主题和挑选作品的过程中,对展览最终在空间里的呈现状态是否已经有了一些想象?如果有的话,呈示的结果和你先前的想象一致吗?

郑皓中:我们最开始确定了一个“画室”的主题,然后思考如何把我2020年之后的作品编辑到展览中。BANK是一个位于安福路的地下空间,人们要通过一个长长的楼梯走下去深入到画廊内部,地面和墙面都有斑驳的痕迹。在看过我2020年以来的作品之后,李然提议可以在开幕当天做一个主题表演。同时,在这个过程要感谢李然的太太,建筑师王一凡。她提出依照我的绘画,我们可以在主空间搭建一个类似窗户围栏的钢结构围墙,于是“作为牢笼的画室”就显现了。

整个布展的过程就像是把之前写的很多乐句和旋律组织成了一首有完整的曲子。我觉得展览的挑战就是在于怎么去面对那些和自己想象不一样的地方,这就类似即兴音乐的演奏过程,需要一些不一样的想象去打破一个套路。作品从画室搬到画廊这样的一个白盒子的空间之后效果还是挺不一样的,毕竟我的画室要比画廊斑驳太多了。

主要是我们的开幕演出和提前设想的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坏事。原本设定的是在全黑的空间中,每个表演者都会有一个小台灯,大家要打开台灯才开始演奏。开幕当天没想到来了很多的观众,有乐器的表演者都坐着,除了小号手陶轶是站着吹的,他自己还设计了一个小打击乐,行走穿梭在人群中。也是因为来的人太多,以至于李然的只能蜷缩在一小波人里蹲着进行他的文本表演,可能有一部分观众都没注意到他,更不用说他演说的内容了。据说他是记录和改编了一些我们平时交流的关于绘画的内容,模仿我的声音表述了出来。

Q:演出的时候,画廊的灯光全部关掉,只为每个人开了一盏小灯。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

郑皓中:演出是根据我和画室的关系去设计的。关灯是照骏园的提议,因为在关灯的时候,表演者和灯光之间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乐手只有开灯才能演奏,停止演奏再关灯。而即兴音乐的关键在于你听到一个调之后,几乎需要立刻进入这个调性里。开灯才能演奏就延迟了这个感受,消解掉一部分音乐性。每位艺术家也是根据“画室”这个主题自己去设计自己的表演,针对一个画家和画室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它可能是一种搏斗、困斗、孤独、无法摆脱、舍不得摆脱……

Q:塞尚在给左拉的信中写过:“真正认识自己绘画上的无能与不可能的事情的话,你就能聪明地操作调色板、画布、画笔。”面对画布,你好像总是自信而无所不能的,看起来你已经对绘画这件事情有了高度的掌控感。你是怎么理解塞尚的这句话的?非要让你说出一个“无能之事”,它会是什么?

郑皓中:我觉得塞尚的意思是让我面对一切,包括自己的缺陷。对于一个对绘画有掌控感的画家来说,本身就要面对一个许多选择,自由和肆意是有代价的。对于绘画上我的“无能之事”是无法统一风格,但我接受了。

Q:策展人在前言中写道:“只要持续画画,任何一个画室都会看着像监狱。而窗户就像这牢房的标点。”我发现,早在 2016年,你在为朋友高翔的展览所写的文章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表达:“重复,重复,重复,时而万念俱灰,时而信心万丈。我所了解的高翔面对方寸间的画面就如同牢狱中的囚徒,盼着走出囚笼。但悖论在于出走又是新的囚笼,犯人期盼离开牢狱,犯人离开牢狱,犯人思念牢狱。” 两者并置,颇有命运之感。时隔这么多年,再去看你当时写下的文字,结合这个2022年的冬末、春天和初夏的体会和创作,你有什么感受吗?

郑皓中:一语成谶。

Q:可以描述一下你在工作室的状态吗?你是如何进入绘画工作状态的,一般会听音乐,还是会做一些别的准备工作?

郑皓中:我大多数时候在白天画画,最近偏爱傍晚的时候画画,四五点黄色的光透过窗户钻进画室,唐潮说这个时间是魔术时刻。我画画的时候几乎不听音乐,一张画开始了什么时候结束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正在画的一张画是从四月开始的,最近拿出来又画了一部分,但是还是没有完成。我不能去催促这幅画,也不能催促自己。前几天我正在练萨克斯风的时候,瞥到了窗户上的光,这束光勾引我去画,我就纠结着是继续练习萨克斯风还是去画画。最终我还是去画了。

Q:观察你画画,从一张画的总体构图到细微的颜色画法的选择,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即兴的部分,好像魔术甚至是魔法发生的感觉。同时,完成一幅作品所需要时间好像也并不是那么确定的,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需要跨越几年的时间,也可能只是一天。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所说的“一个事物的形式既是自行生成,又是精打细算的结果时,它就是有趣的。”用来形容你的作品似乎挺贴切的。对此你怎么看?你的创作有很强的随机性吗?

郑皓中:这里我想摘抄一段评论家马丁·吉尔对于我的一段描述:“他说的很少,这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大面积的留白,画布裸露在外面,白色大多数成为了他画面最多的成分,不是经过白色颜料涂抹后的白色,是赤裸裸的不画,而画过得地方,非常的肯定,每一个画过得点,和类似即兴的部分都克制精准,完全的为了白色服务,也不尽然,好像从开始就一边画一边停住,这样的即兴已然不属于即兴,是思考,真正做到边画边停的画家并不多见,思考往往成为了画家的绊脚石,如何克服,无论成功和失败,在克服的过程中总会形成这个画家的风格。”

Q:这次展览中的一幅作品《即兴像秘密一样》是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的,从2017年到2022年,几乎跨越了你搬来上海的所有时间。可以聊一聊这件作品背后的“秘密”吗?

郑皓中:画画有时候能一气呵成是特别爽,但如果分好多次完成了,也会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这件作品我画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或者说动用了我的潜意识。2017到2019年,我对于各种材料怎么去融合比较感兴趣,这幅画上还手写了一些短短的字句,然后用到了喷漆、墨汁、丙烯等许多材料在画布上。到了2017年到2022年间,时不时看到这幅作品都觉得需要再画一画,但是情绪感受总是和这幅画匹配不了,没法再进行。2022年春天,在画室隔离的时候,看见窗户外面绿叶中透着光芒,那种感觉就和这幅画契合了,怀着那种安定又不知未来的心情,我就又继续画这幅作品。画面中的两只脚是写生的。脚对我来说是一种安详的情绪,脚很像树,裸露着大方。

Q:猜想在过去这些年中,许多人都会问你:“这张画画完了吗?”或是“为什么留白?”现在的你会怎么回答?

郑皓中:如果画完了就说画完了。留白对我来说不完全是中国水墨画里的概念,而是一个起点。我会保留下这个起点,可能有点类似犯罪现场的血迹,留白是表达现场的痕迹。

Q:因为画室在远离上海市区的朱家角,你算得上是一直离群索居,极少会客。也正因如此,每一次与好友的会面都是宝贵的,他们会作为模特出现在你的画作中。我好奇的是,你如何选择自己的模特?例如在《TANGCHAO和LIXINYANG》这件作品中,为什么将这两个人物重叠在一起?

郑皓中:我的朋友虽然挺多的,但是能来做我的模特的人首先是那些我能占用他和她的时间,而自己心里不觉得有亏欠的人。当然画中的人也与我交流比较深入,他们身上多少会携带一点儿忧郁的东西。我理解的忧郁是类似平和的一刻,是一种与环境和解,也是卸掉社会属性的一面。还有就是,他和她要融合到画室这个空间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件作品里我觉得唐潮和李欣阳有性格里的重合点,文字难以解释这种因缘。

Q:以往的采访中,你曾表达过:画中的人物如同静物。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郑皓中:一方面,我觉得画人并不是追求画像一个人,或画一个人像。另一方面,我不认为绘画可以画出生命本身。这段时间里,我所画的人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画室内部一个占画面比重大的图像,这个人其实是造型过程中我、画室、被画者这三者之间的精神外现。在我的画里,人和物是平等的。

Q:与画中人的情感纠葛也会成为你起笔的动因——在生活中发生的与他们相关的事件的节点,会产生创作的冲动。于是作为“静物”的人物便有了叙事。这或许与你写小说的方式有关吗?绘画和小说的关系在你看来是怎样的?

郑皓中:我已经很多年不写小说了。虽然我不追求风格,但是我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绘画观的时候应该是受到小说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不是导致绘画里有叙事而已,而是让我去平视人与物的关系,在画面中表达时间的痕迹,我觉得小说和绘画都是在追溯时间和空间。

Q:在我看来,音乐是与你的绘画紧扣在一起的,它是你创作时某些笔法和色彩的源头,甚至还可以说是为你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2023年起,你正式开始以Dolphy Kick Bebop海豚踢乐队成员的身份演出,还加入了上海自由艺术大乐团。我想,正式在台上演出,与乐队和乐团成员合作完成一首即兴乐曲的经验是全新的。这些现场表演的经验影响了你的感知和绘画吗?

郑皓中:音乐更多的是让我自洽,音乐的种类有很多,我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可以引发我的思考的音乐,在听的同时我也在感受乐手演奏的动机和理由。我的绘画不会受到音乐的影响,但是我会用音乐去比喻我的画面营造的过程,这样旁人能更清楚地体会一些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Q:到今日为止,你觉得绘画给你的人生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或是最宝贵的东西是?如果没有成为一名画家的话,你觉得自己现在应该在做什么?

郑皓中:我已经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还要去画画了,我不想把画画当作一种习惯,也不想当作一种套路,但是我知道绘画让我投入,并且保持察觉的状态。一幅画从开始到结束,我都不预设什么,所以总是充满着期待。有时要面对暂时失败后的状况,有时还得要抑制自己觉得画得很好的轻狂心情,在忽高忽低的情境中让自己平稳。思考过程,等待结果,这都是绘画回馈给我的宝贵的东西。最后,没有做画家的话,我可能会是个演员吧。